2015年10月8日晚,2003网站太阳集团首页欢迎您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李晓明教授做客才斋讲堂,结合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实例,向师生们讲述了社会科学中计算思维的运用。
首先,李晓明向大家介绍了《网络、群体与市场》一书,这本书主要讨论了高度互联世界中的行为原理和效应机制。受到这本书的启发以及几年的教学实践,他将在2016年春天为研究生开设一门名为“社会与市场中的计算问题选讲”的课程,今天的讲座可以算是这门课程的前言部分。
李晓明使用现实生活中的若干社会现象引出本次讲座的学习目标——认识到关系(结构)与互动可以作为刻画社会科学问题的两种有效工具,学习使用计算思维来讨论社会科学问题。
李晓明从网络中的博弈现象讲起。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博弈”的概念,李晓明邀请了几位现场的同学来参与扑克牌的游戏——每个同学需要独立出牌,每个人出牌的奖励会受到个人决策和他人决策的双重影响——以此来帮助大家体会博弈中个人策略的制定和相互影响。随后,他围绕一个高速路通行的问题展开现场问答,引导同学们提出解决的策略。进行分析后,同学们发现,即使增加了资源投入,但是由于个人在决策时不断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整体的社会效益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李晓明总结说,在现实社会中的博弈活动中,“解决问题不能仅靠增加资源,还要注意调整结构”。
在“网络中的市场效应”部分中,李晓明对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市场的宏观行为特征进行了解释。他以生活中人们购买瓶装水、登山运动、使用手机软件等日常行为为例,引出人们购买(采纳、参与)行为的两种基本动因的论述:一是对产品内在价值的认识,因人而异;二是由购买同样产品的人群规模带来的价值放大,也就是所谓的“网络效应”。随后,李晓明建立了数学模型来解释这两种基本动因与产品市场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而将这种关系运用到实际生活的市场营销当中:当产品具有网络效应,就应该用“独立价值+降低价格“的方式尽快吸引更多的用户,启动产品市场的网络效应;当产品不具有网络效应时,则可考虑附加具有网络效应的功能。
“在网上,从北大几步能走到清华?”在最后一部分“小世界与大数据”中,李晓明抛出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通过对延续近50年的“小世界问题”研究之路的回顾,大家开始对“社会网络中两节点间是否包含丰富的短路径”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李晓明介绍说,社会网络的两种基本力量是同质性与弱联系,前者是亲属、邻里同学同事等体现学院或者地缘的亲近关系,后者是在某种偶然原因中形成的较为生疏的朋友关系。而Watts-Strogatz-Kleinberg模型将每个人视为一个网络节点,每个节点都具有连接近邻的确定性和连接远程的随机性,这样就建立起一种兼有同质连接和弱关系连接特点的形式化网络,于是可以看成是现实社会网络的一个合理近似。通过数学计算可以验证,社会网络上一个节点到达另一个节点的短路径不仅存在,而且仅通过短视搜索就到达。社会学家们通过对来自社交网络LiveJournal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量微观社交关系的建立总体上呈现一种最优化特征,就是说大量人群的随机社会活动就像一台计算机一样找到了最优的社交距离。这不仅验证了Watts-Strogatz-Kleinberg模型描述“小世界规律”的准确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数据条件下计算与社会科学产生深刻互动的生动案例。
最后,李晓明对三个部分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得出结论:“用计算思维的方法分析经济社会生活现象,会使我们更加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讲座结束后,李晓明向大家简单介绍了该讲座的慕课版本,并表示欢迎同学们参与到慕课中进行互动,也可以报名参与课程教学视频与课件的编辑
本文来源:学校新闻网(http://pkunews.pku.edu.cn/xxfz/2015-10/13/content_290822.htm)